参耕之亩古代用耜来耕地二耜为耦参耕即三耦所耕之地因一耜
(1)参耕之亩:古代用耜来耕地,二耜为耦,参耕即三耦所耕之地,因一耜为五寸,故三耦大约为三尺。
所以,古代的圣王制定了埋葬的原则是:棺材三寸厚,能使尸体腐烂就足够了;衣服有三件,能覆盖住难看的尸体就足够了。至于下葬,只要下面不掘到泉水,上面不漏出臭气,坟墓有三尺宽,就可以了。死者既已安葬,活着的人就不要长久地哭泣,而应该赶快做事,每个人都做自己能做的事,并用来使大家互相获利。这就是圣王的原则啊。
今执厚葬久丧者之言曰:厚葬久丧虽使不可以富贫众寡,定危治乱,然此圣王之道也。子墨子曰:不然。昔者尧北教乎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阴,衣衾三领,榖木之棺,葛以缄之。既而后哭(1),满坎无封(2),已葬,而牛马乘之。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衣衾三领,榖木之棺,葛以缄之,已葬,而市人乘之。禹东教乎九夷,道死,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绞之不合,道之不坎(3),土地之深(4),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余壤其上,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若以此若三圣王者观之,则厚葬久丧果非圣王之道。故三王者,皆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岂忧财用之不足哉?以为如此葬埋之法。
(1):当为“犯”,即“窆”字,把棺材下葬的意思。
(2)坎:墓道。
(3)道:即为“导”。
(4)土:当为“掘”。
现在坚持主张厚葬久丧的人说:厚葬久丧虽然不能够使穷困的变富裕、使人口增多、转危为安、由乱而治,但这是圣王之道。墨子说:不是这样。从前尧到北方教化八狄这样的少数民族,死在路上,埋葬在蛩山的北面,随葬的衣服与被褥只有三件,用很差的木料做棺材,用葛藤捆绑起来,下葬之后才开始哀哭,用土填平墓道而不起坟堆,葬完之后,牛马还照常在上面行走。舜到西方教化七戎这样的少数民族,死在路上,埋葬在南己的市场中,随葬的衣服和被褥只有三件,用很差的木料做棺材,用葛藤捆绑起来,葬完之后,市人还照常在上面行走。禹到东方教化九夷这样的少数民族,死在路上,埋葬在会稽山上,随葬的衣服和被褥只有三件,用很差的桐木做成的棺材只有三寸厚,用葛藤捆绑起来,虽然捆绑了但并不密合,也不修饰墓道,掘地的深度,下不到达泉水,上不漏出臭气。下葬之后,把剩余的泥土堆积在上边,坟墓大约有三尺宽,就可以了。如果拿这里的三圣王来看,那就可知厚葬久丧的确不是圣王所行之道。这三位圣王都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哪里会担心财物不够用呢?这就是他们葬埋的原则。
今王公大人之为葬埋,则异于此。必大棺中棺,革阓三操(1),璧玉即具,戈剑鼎鼓壶滥,文绣素练,大鞅万领(2),舆马女乐皆具。曰必捶差通(3),垄虽兄山陵(4)。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计也,其为毋用若此矣。
- 懒人必备的家务收拾小技巧 家务活的小工具让你省时又省力[图]
- 张钦见使者离去便仗剑坐在关门下号令关中兵士道“有言开关者斩![图]
- 指向未叫协洽之岁这一年中有小规模的战争蚕业收成好水稻旺盛豆类[图]
- 殷仲文时为桓玄咨议参军见《言语》 注德之休明谓德行美好清[图]
- 式用《书·梓材》“后式典集庶邦丕享”孔安国传“君天下[图]
- 张祜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图]
- 夷人国又在东胡国的东面貊国在汉水东北 地近于燕 灭之[图]
- (末云)你姐姐果有信行?(红)谁无一个信行?谁无一个志诚?恁[图]
- 臣松之讯之蜀人云庲降地名去蜀二千余里时未有宁州号为南中立此职[图]
- 复下震()上坤()震为雷坤为地有“雷在地中”之象卦象五阴在上[图]